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分支,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讨论热度持续高涨,本届中博会也不例外。身高1.78米、采用小鹏自研图灵AI芯片的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现场;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远征A2交互服务机器人”现场持笔书写毛笔字。工作人员称,这款机器人搭载了智元自研的多模态感知系统,具备视觉、力觉、听觉等全方位环境交互能力。
智元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
国中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夏爽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是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公司沿着不同的技术路线去进行迭代。筛选投资标的时关注点包括技术领先性,团队进行前沿探索、科研以及商业化落地的能力。
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爆点临近?
深入观察近年来具身智能行业投融资动态,总体呈现“量价齐升”趋势,尤其今年该领域融资规模和频次均大幅增长。据媒体梳理IT桔子数据,截至2025年6月23日,年内我国具身智能行业的投资事件共计91起,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的28起、2024年全年的77起,总投资金额达到110.37亿元。
资本重注下,企业争相涌入生态链,目前阿里、美团、腾讯等企业均已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记者注意到,还有不少行业玩家紧盯垂直领域高潜力机会加速拓新品。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养老、护理失能患者的需求很大。”中科民生耐鼎机器人(珠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孙元凯认为,要将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运用到失能老人护理的具体场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主要有两个核心问题尚需寻找可行解决方案:一是目前指端负载普遍不够,大概在3-5公斤,这个力度端茶倒水、拿轻便物件尚还可以,让其照顾失能老人远远不足。二是双足机器人重心往往不稳,很难控制稳定性,运行过程中一旦跌倒容易对老人造成严重伤害。
孙元凯表示,“我们的思路是把复杂系统进行简单化,使用单个智能自动化系统解决特定场景的特定任务即可。”据悉,耐鼎公司在研的具身智能双臂轮式机器人,可以为失能老人更换纸尿裤和清洁大小便。“该机器人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预计年底会进行试用”。
受访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已站在爆发前夕。夏爽预测,10年左右机器人会走到家庭场景,主要难点在于通用性、泛化性;看好人形机器人在物流领域率先落地。
“中国有强大的硬件上的产业链支持,硬件限制基本解决,主要卡点还是在软件上。”夏爽向记者表示,如果是让机器人做一个指定的工作,目前是比较好实现的。但如果让其做一些更复杂、没有见过的任务,这个是目前的难点,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持和很多新的算法的创新。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4800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预计2031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