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拉开序幕。
日前,多地纷纷裁撤政府内部招商部门,部分地方取消基层招商指标,同时组建招商公司,以更市场化的形式进行招商。
过去几年,抢人大战、抢企大战层出不穷,大力度招商引资曾被视为“拼经济”的象征,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
然而,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式的招商,存在公平竞争问题,而低效招商、同质化招商,更带来严重的内耗和内卷难题。
招商反内卷,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各地为何纷纷裁撤“招商部门”?
一个原因是,财政奖补、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等招商模式,行不通了。
日前发布的重要改革文件指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确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
这是基于构建“统一大市场”的考虑,也是破除招商内卷、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二选择。
长期以来,各地的招商引资,陷入拼政策、拼补贴、拼土地的窠臼,不断刷新“逐底竞争”的下限。
统一大市场,核心就在于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限制不正当竞争,让劳动力、土地、数据、资金都能正常流动起来。
另一个原因,“反内卷”大幕拉起,内耗式的招商竞争行不通了。
日前召开的重要会议强调: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在招商方面,《人民日报》刊发重磅文章指出,推动各地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何为内卷性恶性竞争?
在招商引资方面,半月谈一篇调查报道曾有总结:
招商变抢商,互相“挖墙脚”;恶性比拼招引政策,祭出“超常规优惠”;不顾发展实际,产业规划同质化……
显然,这样的招商引资,只有短期刺激增长之效,既扰乱了市场秩序,最终自身也未必能得到真正而持久的经济增长预期。
这些年,各地根本不管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一窝蜂上马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热门赛道,低效竞争、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极为凸显。
“反内卷时代”开启,内耗式的招商引资、过度内卷的产业投资,自然也在其列。
02
招商反内卷,影响最大的或是中西部城市。
正如我在《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所说的,随着国内大循环、产业西移、市市通高铁等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成了新一轮大建设和产业大转移的重点。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无论是经济实力、产业基础还是科技创新、营商环境都不占优势。
在招商竞赛中,中西部地区,能比拼的无非就是税费政策、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而这些红利都在趋于消失。
其一,税收优惠,考验的是财政承受压力。
中西部省份,多数都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净受益方,本身财力难以自给自足,招商引资遍地撒钱,显然是有问题的。
当然,中西部地区本身政策倾斜例外。
如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东部地区除了个别自贸区外,几乎都是25%。
这是基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考虑,属于国家顶层设计方面的倾斜,无可厚非。
但在国家政策之外,一些地方的税收补贴力度远超沿海发达城市,也超出自身的财政承受能力,显然难以持续。
其二,土地政策,钱随人走、地随人走的大势所趋,带来历史性的转变。
过去一度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思维,与人口持续流入形成了冲突,导致东部土地指标分配不足,普遍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困境。
中西部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土地成本一直都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优势,部分地区甚至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
然而,新一轮改革文件强调: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换句话说,土地指标、财政资金都会随着人口而流动,中西部地区显然会受到影响。
其三,劳动力优势,且不说直面东南亚国家的直接竞争,而且随着600多城全面放开落户,人口争夺战将会愈发白热化。
根据最新政策,除了北上广深津等个别超大城市之外,几乎所有城市都要放开落户限制。(见《定调!600多座城市,都要放开落户》)
这意味着,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再无障碍。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将会持续加速。
中西部一些人口流失的地方,也面临新的考验。
03
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很容易,拼营商环境太难了。
正如重要文件所定调的:推动各地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
这意味着,未来的招商竞争,更多拼的是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是经济产业或资源禀赋,后者则是营商环境。
然而,搞“政策洼地”不难,但营商环境建设非一日之功,而且“破坏容易建设难”。
一句“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让整个东北都陷入负面认知的刻板印象,至今都难以扭转。
一些地方费尽心力打造网红城市,但一两起负面事件,就足以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城市形象付诸东流。
还有一些地方,许下N多招商补贴或人才补贴政策,但最终因财力问题而难以兑现,伤及的不只是自身发展,更是地方形象和公信力。
这些年,几乎所有地方都将营商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但真实环境却大相径庭。
毕竟,营商环境,要求的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既是地方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也是对政策“耐心”的考验。
根据《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3)》,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广州、南京、宁波、厦门等位居前列。
而根据北大—武大团队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四川位居前五。
招商大变局的出现,意味着未来地方的招商引资,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扎扎实实做大产业、做好环境,才有突围之路。
让市场说话,才是最好的竞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