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政策支持与产业加速升级双重利好。业内专家认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以政策引领与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国家战略部署到地方精准施策,从前沿技术攻关到产业集群升级,一幅以创新为底色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政策引领构建全链条发展生态
8月18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要求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要稳居国际前列。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进一步优化了审评审批流程,将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并对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儿童用药等给予一定的市场独占期支持。
与此同时,地方政策也在精准发力。2024年11月,湖北省出台《湖北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2500亿元,重点支持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CAR-T肿瘤治疗药物等细分领域。
近日,上海浦东发布了《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浦东生物医药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创新药械产值占比达到35%至40%。海南省也印发了《海南省关于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持续加大创新药械研发支持力度,继续支持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链提质升级。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政策赋能、区域竞合、创新突围”的关键阶段。随着国际化布局和监管改革双管齐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技术突破区域集群效应愈发凸显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位,创新药在研数目占全球30%左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胜近日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批准的创新药达到204个、创新医疗器械265个。其中,今年1月至7月,批准创新药50个、创新医疗器械49个。
《2025-203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约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2%。据预测,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增至2.24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医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区域集群效应愈发凸显。以石家庄为例,截至2024年,石家庄拥有石药、以岭、神威等5家中国医药百强企业,222家规模以上企业,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级规模,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维生素C和咖啡因产量分别占全国50%和70%。
上海张江药谷、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则形成了“研发—转化—制造”一体化生态,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获批数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技术突破多点开花,创新成果加速落地。生物药领域,武汉禾元生物实现“稻米造血”技术的商业化量产,突破了传统血浆提取的原料限制,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医疗器械领域,武汉凯德维斯生物推出全球首款子宫内膜癌无创检测试剂盒,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超90%;AI制药领域,深度智耀致力于构建全链条赋能平台,晶泰科技则构建了“量子物理+AI+机器人”的技术闭环,可将药物发现周期缩短至数月。
业内人士认为,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我国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面挑战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好频传,但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过程中,仍需直面技术瓶颈、人才短缺等挑战,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高端仪器设备、关键试剂耗材、核心工艺软件等还需依赖进口。例如,高端生物反应器、纯化介质、细胞培养基等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制约了新药研发与产业化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另外,在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AI辅助药物设计等前沿技术领域,我国虽取得局部突破,但底层技术积累、核心专利布局与全球领先水平也有差距,创新能力亟待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与此同时,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产业不仅急需具备国际视野的顶尖科学领军人才,推动重大原始创新;也缺乏大量精通生物技术、医药学、工程装备与数字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型人才,以打通从实验室研究到规模化生产的链条。不仅如此,在工艺开发、质量控制、产业化放大等环节,高技能工程人才同样不足,影响了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高质量产品。
专家表示,为突破这些制约,需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在技术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产学研力量协同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人才层面,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加强跨学科教育,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此外,还需完善人才引进与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潜心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环境,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