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在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具身智能无疑是场内焦点之一。如果说以ChatGPT、AlphaGo为代表的传统人工智能是存在于数字世界的“离身智能”,那么“具身智能”则是赋予人工智能一个物理实体,使其能够通过与物理世界的直接交互来感知环境、理解任务、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这不仅是让机器拥有了“身体”,更是从“会思考、会说话”到“能感知、会做事”的质变,是从被动的决策器到主动的物理世界行动者的进化。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战略从聚焦软件与算法的“数字阶段”,向融合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优势的“数实共生”新阶段的战略演进。它意味着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强大的实体经济根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国家竞争优势。
第一重跃迁:多模态融合感知构筑通往物理世界的“超级感官”
传统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被局限于结构化的生产线环境,根本原因在于其感知能力的匮乏,它们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构建一套能够全面、精准、实时理解物理世界的“超级感官”系统,是具身智能产业化的第一重、也是最基础的跃迁。
长期以来,触觉是机器人感知的短板,限制了其执行精细操作的能力。然而,近年来以“电子皮肤”和高分辨率触觉传感器为代表的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结合相机图像与触觉反馈来优化抓取策略,使得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从而应对更加复杂的物理交互任务。这一感知层面的跃迁已在产业界得到清晰体现。特斯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大量复用了其在自动驾驶(FSD)领域积累的纯视觉感知技术,试图以摄像头为核心,构建对物理世界的完整理解。而Figure AI公司的新一代机器人则集成了多达6个RGB摄像头,分布于头部和躯干,以获取全方位的视觉信息。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提升正在催生一个强大的“数据飞轮”效应。
第二重跃迁:大模型驱动决策赋予智能体“自主思考”的智慧大脑
如果说多模态感知为智能体打开了通往物理世界的大门,那么以大语言模型和基础模型为核心的决策系统,则为其装上了能够“自主思考”的智慧大脑,标志着机器人控制从遵循预设程序的自动化,走向理解复杂意图、进行自主规划的智能化。
大模型为具身智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认知架构,使其能够理解模糊的自然语言指令,并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执行的动作步骤,实现从“端到端”的学习范式到大模型强大的泛化与小样本学习能力,再到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的革新。机器人可以通过观看海量的人类操作视频来学习技能(模仿学习),或者在仿真环境中进行数万亿次的试错探索(强化学习)。过去,为机器人编程一项新任务,需要耗费工程师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导致机器人通常只能作为执行单一任务的专用设备。而大模型则实现了机器人任务的“民主化”,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即可下达指令。这意味着同一套机器人硬件,可以通过软件和模型的升级,在工厂、仓库、医院、家庭等不同场景中执行截然不同的任务。机器人由此从“专用设备”转变为“通用平台”,其潜在的市场空间和投资回报率呈指数级增长。
第三重跃迁:高精度灵巧执行锻造“知行合一”的强大物理能力
智能若无行动,则为空中楼阁。具身智能的第三重跃迁,在于锻造强大的物理执行能力,实现认知与行动的统一,即“知行合一”。智能体的物理形态并非被动接收指令的躯壳,其结构、材料和驱动方式本身就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智能的涌现。
一个灵活、稳定、有力的“身体”,是连接智能决策与物理现实的唯一桥梁。这一跃迁的实现,有赖于核心硬件的持续突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灵巧手”。人手是自然界演化的奇迹,集力量、精度和高度敏感于一身。复刻其能力,是机器人领域公认的“圣杯级”难题。
与灵巧手同样关键的,是作为机器人“肌肉和关节”的执行器。高功率密度、高扭矩、高精度的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机器人实现流畅、快速、有力运动的基础。将数十个这样的高性能关节,连同传感器、控制器和能源系统,高效地集成在一个仿人形态的结构中,并实现动态平衡与协调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正是得益于控制算法与核心硬件的协同进化,我们看到了机器人执行能力的飞速提升。从早期机器人略显笨拙、迟缓的步态,到如今特斯拉Optimus能够稳定地表演单腿站立的瑜伽动作,从过去只能进行简单的抓取,到如今能够轻柔地拿起鸡蛋而使其不碎裂,这些生动的案例标志着具身智能体正在真正获得与物理世界进行精妙互动的能力。
第四重跃迁:人机物网络协同迈向“群体智能”的产业新生态
具身智能的终极价值,并非体现在孤立的单个机器人上,而是蕴藏于由无数智能体、人类和物理设备构成的协同网络之中。这种协同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人机协作”。未来的工厂和工作场所,机器人并非简单地替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它们将承担高重复性、高风险、高强度的任务,例如在化工生产线上搬运有毒物料,或是在半导体无尘车间内进行高精度操作,从而将人类从繁重和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决策性和价值的工作。
其二是“多智能体协同”。这种由机器人集群构成的“群体智能”,能够完成远超单个机器人能力的复杂任务,其整体效率和鲁棒性将达到新的高度。这一协同网络的构建,将从根本上重塑我们的产业结构。它将催生出具备超强弹性的供应链、能够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生产体系,以及更加高效、智能的城市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生产力的提升,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图景。
从多模态融合的“超级感官”,到大模型驱动的“智慧大脑”,再到高精度执行的“灵巧身体”,最终迈向网络化的“群体智能”,具身智能的“四重跃迁”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理论到产业、从单一技术到系统生态的演进路径。这四重跃迁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对于我国而言,发展具身智能已非“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答题”。具身智能的征途,亦是科技创新的“新长征”。通过牢牢把握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的“制高点”,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并为全球智能科技的未来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