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贵州茅台(600519)公告称,公司拟与控股股东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茅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研究院公司”)。研究院公司注册资本金达10亿元。
贵州茅台称,技术创新贯穿公司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对传承发扬传统酿造工艺、永葆卓越产品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发展趋势,设立研究院公司,有利于公司整合公司内外和产业链上下游科研资源,聚焦主业发展和白酒酿造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这部分研究以前是公司内部实验室的职责。现在单独成立研究院,是‘上规格’了。”一位长期关注贵州茅台的资本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茅台集团多次强调要将传统酿造技艺“科学化”。茅台酒酿造过程中的菌种是其风味的关键“密码”,也是贵州茅台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菌种是风味“密码”
也是研究重点
根据公告,研究院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其中,贵州茅台以货币+实物(实验仪器)形式对研究院公司出资4.9亿元,占股49%;茅台集团以货币+实物(科技大楼)形式对研究院公司出资5.1亿元,占股51%。
研究院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生物化工产品技术研发;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发;工业酶制剂研发;细胞技术研发和应用;生物农药技术研发;环境保护监测;生物有机肥料研发;生物饲料研发;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固体废物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服务。
前述人士对记者介绍,微生物在酿酒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例如,曲霉属里的米曲霉,是糖化能手,把高粱和小麦里的淀粉分解成可被酵母利用的糖;酿酒酵母属里的酿酒酵母,则是产酒大师,把糖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让酒有度数也有香气;乳杆菌属里的植物乳杆菌,则像调味师,产乳酸让酒醅保持适宜的酸度,同时也生成多种风味分子。
然而,菌株品种繁复多样,其基因会不断发生微小的变异,不同菌种间会形成生存竞争,这些共同导致了酿酒菌株的千变万化。
从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来看,其环境高温可达60℃以上,还伴随高酸、复杂微生物竞争。并非所有酿酒酵母或乳酸菌都能在这里存活,但少数携带耐热或耐酸基因的菌株通过自然选择顽强留下,并成为主力。于是,即使是同一物种,在不同产区,优势菌株也可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微妙的菌株差别,造就了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酒香与风味。
据《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在茅台酒酿造微生态体系中,已发现存在1900多种微生物。对茅台酒酿造产区、赤水河流域其他产区微生物的研究发现,每个产区都有其独特的微生物组成。微生物个体也有其独特性,例如对茅台酒酿造过程、周边环境以及包括茅台镇其他酒厂来源的120余株酿酒酵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茅台酒酿造环境和过程来源的酿酒酵母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
茅台力推酿造经验“科学化”
从茅台集团今年的公开会议来看,公司正力推将传统酿造过程科学化,并用科学反哺酿造。前述菌株方面的研究,正是茅台集团关注的重点之一。
例如,7月16日举办的茅台2025年度制曲专题技术分析会强调,推动企业从传统经验积累向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模式转变,通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结合制曲生产中的实践经验,构建一套具有茅台特色的创新理论体系,为制曲工艺的优化和升级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
3月20日,茅台集团举办2025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表示要把握好“三组关系”:
一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于茅台而言,一方面,要以技术解析科学,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析微生物的酿造密码,探明生产酿造蕴藏的本质规律,构建科学的酿造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以科学指导技术,坚持从科学层面认识生产酿造实践,以科学思维为酿造微生物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科学指导生产实践,确保基酒“量稳质优”。
二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就是要守护好酿造的“微生物密码”,必须以微生物为核心,加强微生物来源研究,矢志传承好传统工艺;“创新”就是要突破非生物环节的“效率边界”,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全域、全产业链提升数字化水平,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三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要充分用好前沿科技,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布局新兴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迭代、创造更高阶的产品和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