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立曾庆怡)“一块地”“一张图”变为“一座城”,如今的雄安新区,正朝着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稳步前行。广聚天下英才人才,厚植高新高端产业之林,是当下雄安的重点锚定。
5月17日至18日,上海证券报组织30多家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科技新锐企业家齐聚雄安新区,出席雄安新区第三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启动大会,深入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最新进展,切身感受雄安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全面对接雄安新区发展高新高端产业的政策。
在雄安新区第三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启动大会上,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为上海证券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齐劼人等7位人才代表颁发“雄才大使”聘书。
河北省政协主席、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国华会见了部分企业家代表。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为上海证券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齐劼人等7位人才代表在会上颁发“雄才大使”聘书。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与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进一步释放了雄安新区围绕高新高端产业广聚人才、厚植产业的强烈信号。下一步,上海证券报将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助力雄安新区聚产业、聚人才、促疏解。
科技新锐和创新之城的“双向奔赴”
“这是我第一次来雄安,亲身感受到了雄安的绿色宜居、创新创业。雄安的创新精神与闪送一直坚持的理念非常契合。”北京闪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联合创始人于红建感叹。
作为中国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公司的领跑者、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北京闪送科技有限公司开辟了“一对一专送服务”细分赛道。通过这次雄安之行,于红建发现,闪送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雄安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赋能雄安现代服务物流发展。
和于红建一样应邀出席雄安新区第三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启动大会的30余位科技新锐企业家还走进雄安规划展示中心,系统了解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实地考察启动区,直观感受“蓝图变实景”的雄安。
来自江苏镇江的专精特新企业江苏数创智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仲金梅首次来雄安后开始考虑雄安商机。
“这里朝气蓬勃。原计划我这两天要到北京筹建分公司,但现在开始有些犹豫,是不是应把分公司设到雄安。”她说。
透过雄安新区第三届科技·人才·创新周专题活动之一科技新锐企业家雄安行,记者发现,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正以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加快汇聚的创新要素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释放着吸引力。
参会的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有项目准备在雄安新区落地。公司副总裁李志杰介绍,公司目前的转型方向是城市运营商、服务商以及文化旅游的投资开发运营,整体业务主要在长江以南布局。从去年开始,雄安新区便被视为公司开拓北方市场的突破点。
“这是今年以来,我第四次来雄安新区。公司在过去半年里已和中国电建合作,现在合作项目已进入申报流程。”李志杰表示,希望先通过这个合作实现公司、团队和项目的落地,未来争取由点到线、由线及面拥抱雄安新区的发展机遇。
齐劼人表示,从乏人问津的北方县城,到熠熠生辉的“未来之城”,走进雄安,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安场景”迎面而来。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如今的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权威主流媒体和综合服务平台,上海证券报愿讲好雄安故事,做好贴心“链接”,聚焦雄安重点发展的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促进雄安和资本市场各主体的交流合作,通过产业链招商、投行式招商、产学研一体化招商、一站式招商,助力雄安“拔节生长”。
“场景+政策”聚集要素双轮驱动
什么吸引着企业家、创业者与雄安“双向奔赴”?答案是“引得进”靠政策,“留得住”要看服务。
曾经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的陈伟,抱着科技成果转化的理想于2023年在雄安新区成立了主要从事高端光电子器件研发、生产的芯联新(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联新”)。
2024年,芯联新获得“雄才杯”特等奖并入选雄才创业计划。陈伟介绍,新区分别及时兑现了几十万元和300万元的奖励,给予企业极大支持。今年春天,当他正为厂房发愁的时候,雄安科创中心又及时提供了更能施展拳脚的办公场地。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座完整的标准厂房。洁净厂房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陈伟激动地带记者参观了公司的新址。
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需通过城市更新、整合资源等方式创造应用场景,雄安这座崭新的“未来之城”凭借超大试验场优势,以场景驱动创新,形成前沿技术与应用场景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打法”。在采访中,记者切实感受到,正是以“场景加政策”双轮驱动,雄安吸引越来越多英才在这里放下行囊,追逐梦想。
通过坚持产才融合,如今,雄安已组建13支产业人才引进服务团,与平台载体密切协作联动,建立人才项目引进、落地、服务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通过参访交流、项目路演、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雄安先后邀请院士、杰出青年等40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到访新区,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在这里领衔创办企业和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高端人才、高新企业夯筑雄安磁吸力
从诞生之初的“新区”蓝图,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探索实践,再到锚定“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和“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目标的实景雏形,“新”字始终贯穿雄安的发展。
“2021年,我来到雄安新区的时候,城市正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科创产业可以说是一张白纸。2023年,雄安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阶段。经过3年发展,新区人才聚集度越来越好,高层次人才以及大学青年人才也越来越多,产业生态初现雏形。”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扬飚近日对记者感叹道。
马扬飚介绍,当前,雄安新区致力于发展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标志性未来产业,并前瞻布局生命科学、未来能源、科技服务等新增长领域。他所在的雄安科技产业园按照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从“5+6”产业方向的实际出发,更多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承接疏解的过程中,雄安新区围绕龙头企业、关键团队、核心平台,构建“专项资金+产业基金”支持模式,设立承接疏解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和央企疏解投资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推动中国中铁、中冶旗下各10余家子公司集群疏解。
同时,雄安新区智能网联大厦、空天信息大厦、人工智能大厦等27栋主题楼宇,吸引了570余家入驻企业,实现了产业配套“门对门”、创新研发“上下楼”。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等10余个创新平台的搭建,构建了“专业产业园+主题楼宇+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从原始创新到大规模商用各环节的创新体系,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机遇。
“我更明显地感觉到雄安的吸引力在增强、要素汇聚速度在提升。建设之初主要是我们走出去寻找优质项目,但现在每天会迎来很多主动来到雄安、拥抱雄安的团队和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和服务让企业来得了、落得下、发展得好。”马扬飚告诉记者,接下来计划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公共技术平台、研发机构,形成研发在雄安、转化在雄安、发展在雄安。
在5月18日举行的雄安新区第三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启动大会上,雄安新区发布了2025年“特岗特薪”高端人才需求,岗位清单包括28家新区企事业单位的65个特聘岗位。同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院士团队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中试平台等11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揭牌,产品和技术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战略承载区域,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雄安新区将一如既往地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共同开创雄安新区的美好未来。”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国义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