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打造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首发星座的建设将构建未来算力网络,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即时计算需求,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发星座一轨12星抵达发射塔架 来源:国星宇航
自研智能网联卫星平台
首发星座12颗计算卫星采用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除配套国星宇航自研的AI载荷外,还搭载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星载高速路由器、星间激光通信机、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天基遥感模型等载荷及软件,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每颗卫星均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计算、太空互联能力,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5POPS(其中星载智能计算机4POPS,AI载荷1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
除计算与互联能力外,首发星座卫星还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借助星载计算能力,将实现数据的实时在轨处理,探索验证“天数天算”,通过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同时通过卫星灵境引擎,可以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本次发射的卫星还搭载了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X 射线偏振探测器,将通过天基天文时域模型对伽马射线暴等各类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证认、分类,并触发双星协同观测,实现秒级判断和99%的识别准确率,以“人工智能+”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随着巨型星座组网成为全球航天发展趋势,传统的“地面发指令给卫星—卫星执行—传回地面”模式面临挑战,需要大量的星上自主决策和运行系统,这对太空计算提出了全新要求,智能网联卫星能够实现在轨自主采集、分析、决策,将大幅提升卫星数据应用的质量、效率、空间。
国星宇航将持续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携手全球伙伴共建智能互联的太空计算生态,加快“星算”计划太空计算星座的组网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天基计算基础设施全球覆盖、移动泛在、绿色低碳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