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集团的“自救清单”上又添新项目。
近日,远洋集团宣布以约3.22亿元出售远洋国际中心二期项目所属公司23%股权。
这家昔日的“红筹房企”,流动性危机爆发前后,开启了“卖卖卖”的自救模式,先后出售了成都太古里、颐堤港二期等优质资产。
不过,远洋集团的“化债”也并非毫无进展,高达63.15亿美元的境外债重组已于3月生效,清盘呈请也被撤销。这看似给远洋集团带来一丝喘息之机,但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2025年,远洋集团仍需面对635.76亿元的债务“大山”,短期偿债压力依然不减。
继续“卖卖卖”,出售北京东四环优质资产
在自救这条路上,远洋集团仍在积极行动,且态度坚决。
近日,远洋集团公告披露,出售联营公司北京盛永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盛永置业”)23%股权,买方为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日照钢铁”)。交易完成后,远洋集团将保留12%的股份,而日照钢铁的持股比例将增至88%。而在此之前,双方分别持有盛永置业35%及65%权益。
据了解,这笔交易代价约为3.22亿元,远洋集团所得款项净额约为8690万元,拟用于维持集团的基本营运资金。而这笔交易也为远洋集团预期取得收益约2610万元。
资料显示,盛永置业主要从事投资物业开发,旗下主要资产是远洋国际中心二期,由两座国际甲级写字楼及一座购物中心组成,位于北京朝阳慈云寺桥东北角。
从位置以及盈利来看,这处物业是妥妥的优质资产。2023年、2024年,盛永置业的税后净利润分别约为3791.9万元、3665.2万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综合资产净值约为5.378亿元。
为了回笼资金,远洋集团下了狠心,优质资产接连出售。
去年6月7日,远洋集团公告称,中国人寿保险及太古地产有条件同意收购目标公司合计64.79%的股权以及相关债权,总代价约40亿元。目标公司主要从事物业发展,主要负责颐堤港二期项目的开发与运营。颐堤港二期位于商业氛围浓厚的北京市大望京商圈,拟开发为旗舰级商业综合大厦。出售事项交割后,远洋集团将不再拥有目标公司任何权益。
时间再拨回到2022年底,远洋集团还出售了成都太古里项目50%股权,合作方太古地产接盘。太古里是成都市的地标建筑、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太古地产在国内的第二个“太古里”项目,保持着较高的出租率,“吸金”能力也是一流。
同一年,远洋集团还向中国人寿出售北京颐堤港一期项目公司股权、出售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的北京锐中心项目出售了北京中国人寿金融中心10%股权等等。
但是这些动作,未能阻止远洋集团2023年8月份在公开市场“出险”。2024年7月份,远洋集团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
2025年3月27日,远洋集团公告称,根据英国重组计划第6.5条及香港协议安排第6.5条,宣布各项重组条件均已获达成,而重组生效日期已于2025年3月27日落实。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高等法院已于3月17日颁令撤销对于远洋集团的清盘呈请。
偿债压力未减,2025年635亿短债将到期
虽然境外债务重组已经“靴子落地”,但“生死考验”仍在继续。出售资产背后,其实是远洋集团面临2025年的偿债压力。
远洋集团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远洋集团的借款总额约为960.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借款为635.76亿元,占比66%。而在现金方面,远洋集团现金资源总额(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受限制银行存款)共计48.28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约19.1亿元;流动比率低至0.90倍。
一年内到期借款占比66%,意味着远洋集团需在2025年集中偿还近2/3的借款,可同期现金及等价物远远不够“填坑”。而且,远洋集团2024年的协议销售总额已降至351.60亿元。现金有限,自身造血能力又不足,融资还处处受限,远洋集团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635.76亿元的短期债务,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高悬在远洋集团头顶。更令人吃惊的是,其2024年的净借贷比率飙升至42020%(2023年为438%)。
远洋集团解释称,净借贷比率显著上升主要是由于2024年远洋集团录得亏损导致权益总额下降较大。
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远洋集团营业额为236.41亿元,同比下降49%;毛亏为3.98亿元,毛亏率为2%;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86.24亿元,亏损同比减少12%;每股基本及摊销亏损为2.445元。
对于亏损,远洋集团称,主要归因于2024年度中国的整体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深度调整,导致行业毛利率下降,以及公司对物业项目计提减值拨备。此外,出售物业项目确认亏损。
在计提减值拨备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远洋集团录得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的减值损失净额76.99亿元,该费用主要为年内集团对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计提的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及对财务担保拨备。
据市场消息显示,远洋集团境内债务的重组已经进展到与债权人进行初步沟通的阶段,并计划在2025年8月下旬之前推出整体重组方案,重组范围至少涵盖7只公司债,本金约130亿元。
远洋集团能否在这场债务风暴中成功“突围”,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段文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