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下旬,A股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呢?
澎湃新闻搜集了10家券商的观点,大部分券商认为,更加积极有为且后备充足工具箱的经济政策,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以及高层“稳股市”的决心,将对市场形成有力支撑,市场下行波动风险较为有限。伴随4月重要会议政策预期发酵,市场风险偏好存在有利支撑,A股有望在震荡中实现底部的逐步抬升。
国泰海通证券便指出,中国股市估值的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转变,要看到中国的确定性,贴现率下降是2025年中国股市上升的关键动力。接下来,中国股市风险溢价有望系统性下移,而无风险利率下降将成为增量入市的关键一环。随着投资者关于内外部的疑虑消减,中国股市也有望走出升势。
“接下来,微观资金面仍有各方呵护,将对市场底线形成有力支撑,下行波动风险较为有限。”中信建投证券指出。
华西证券进一步指出,接下来,勿低估A股的韧性与政策“稳股市”的决心。面对海外诸多不确定性,高层多次发声“稳定股市”。同时,中国权益资产相对全球主要股指具备估值优势,中长期配置性价比较高,伴随4月重要会议政策预期发酵,A股有望在震荡中实现底部的逐步抬升。
配置方面,多家券商提醒投资者关注内需和红利资产。中信建投证券便提醒投资者,从资金偏好来看,大盘价值风格更加占优,短期可聚焦红利和内需。
“接下来,建议投资者聚焦内部的确定性。一方面,内需消费等作为中长期促进经济动能切换和短期托底政策的发力结合点,有望成为市场聚焦的方向。另一方面,短期仍需做好应对不确定性的准备,持仓可阶段性向低波红利、低位绩优等方向倾斜。”兴业证券表示。
中信证券:配置可规避不确定性
展望后市,中国的政策选项更多、空间更大、能耗更久,而对美国而言,7月前大规模的国债到期可能会是特朗普政策的第一个动摇点。其中,A股也是提振信心的关键环节,应充分相信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决心。虽然港股可能是阶段性的薄弱环节,但也要看到内地资金依旧整体明显低配港股。
4月7日至18日,以“上证50+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宽基ETF合计累计净流入规模达1500亿元,以“中证500+中证1000”为代表的中小盘宽基ETF净流入规模为491亿元,行业/主题/风格/策略ETF净流入规模为51亿元,此外,港股ETF的净流入规模达到252亿元。
此外,上市公司也在更加积极地使用回购增持贷款。截至4月18日,2024年10月以来共482家上市公司参与使用回购增持贷款,贷款金额上限达到1065.8亿元;4月7日以来增持回购贷款节奏加快,共73家上市公司参与使用回购增持贷款,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达到225.96亿元,创历史单月最高值。
此轮中央汇金增持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长期持有,不存在市场上传言的上涨后卖出的问题,同时央行给予充分的流动性支持;二是不管海外市场如何波动,都坚定地稳定境内股票市场。也许短期内还有投资者存在疑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认为投资者最终会形成共识并重建信心。
配置上,从规避不确定性的角度,科技、受益欧洲资本开支扩张的板块、纯内需必选消费、稳定红利以及不依赖短期业绩的题材料将占优。
国泰海通证券:战略性看多
展望后市,建议投资者尽快转变对股市主要矛盾的认识,提高中国配置。首先,经过三年出清和调整,投资人对经济形势的估计是充分的,已有共识对估值收缩的影响是递减的。
其次,海外扰动变化显示美国面临滞胀、美元信用的约束,后续或仍有反复,但不确定性最大的时候或已过去,股市触底并不取决于不确定性减小,在于不确定性不再变大。
最后,中国股市估值的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转变,要看到中国的确定性,贴现率下降是2025年中国股市上升的关键动力。更加积极有为且后备充足工具箱的经济政策,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以及李强总理关于“持续稳定股市楼市”的表态,中国股市风险溢价有望系统性下移,而无风险利率下降将成为增量入市的关键一环。随着投资者关于内外部的疑虑消减,中国股市也有望走出升势,战略性看多。
配置方面,新兴科技是主线,金融周期是黑马,可关注3条主线:一是金融与高分红,无风险利率下降与增量入市,推荐券商/保险/银行;同时,可关注具备股息与稳健经营优势的央企高分红股,推荐运营商/高速公路/公共事业。二是新兴科技成长,推荐港股互联网/传媒游戏/信创/半导体/算力/医药。三是顺周期的回归,推荐地产/有色/化工/建材/零食/化妆品。
申万宏源证券:磨底阶段
当前,市场超跌反弹后还要磨底的判断正在验证,市场对基本面压力的反映幅度到位,时间不足。磨底阶段需要消化的因素包括金融和科技领域可能还有后续扰动、能够凝聚市场共识的主线仍需等待。
其中,容易凝聚市场共识的方向,主要是消费和科技。本轮消费行情,主要还是防御思维、对冲思维主导。市场对消费刺激的方向有信心,对阶段性见效有信心。但也普遍认为消费刺激拉动总量经济的效果,和消费改善的持续性尚有待观察。科技结束调整波段,需要新的产业趋势催化。短期市场缺乏进攻方向,总体由守转攻仍需等待时机。
配置方面,磨底阶段,市场有调整压力的窗口,防御资产可能有绝对和相对收益;市场企稳反弹阶段,本轮是对冲资产(新消费)明显占优,后续科技主题的权重会增加。
中期A股重拾上行趋势,大概率要以科技产业趋势重新凝聚共识为条件。因此,中期继续推荐国内AI算力和应用、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
华泰证券:震荡歇脚期
展望后市,A股市场进入“上有顶,下有底”的震荡歇脚期。一方面,市场底部仍有支撑:定性视角下,市场对一季度经济数据偏强已有一定预期,二季度数据或相对波折,但投资者对于盈利预期本就不高,4月初至今,全A的Wind一致预期EPS下修0.6%,在此经济预期下,货币财政政策空间或有进一步打开对冲的空间。资金视角下,ETF等逆势资金或持续托底稳定市场。
不过,A股向上的动力仍待凝聚:海外或形成持续性的不确定性扰动,业绩修复能见度较低;此外,A股成交量能收敛,沪深两市交易量收窄,各类资金观望态势渐浓。
配置上,防御型资产及政策对冲方向仍为短期主线,红利中,交运/保险/通信服务等2024年分红率有望提升且拥挤度低位;政策对冲端,关注内需等方向中景气改善的方向。此外,当前科技调整相对充分,随着后续风险偏好修复,可适当布局具备一定产业催化的超跌方向。
中信建投证券:下行波动风险有限
展望后市,市场关注重点聚焦至内需政策。由于3月和一季度经济数据整体表现较强,4月重要会议预计以稳为主,但也不排除政策前置发力的可能性。
预计4-5月后续政策可能以货币政策为主,5-6月有望看到更多财政政策发力落地,6-7月尤其是7月重要会议可能是更关键的时点。
接下来,微观资金面仍有各方呵护,将对市场底线形成有力支撑,下行波动风险较为有限,从资金偏好来看,大盘价值风格更加占优。
配置方面,短期可聚焦红利和内需,高股息低估值板块提供安全垫,能够持续稳定创造股东回报的能力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将更为稀缺,政策端发力消费扩容、增质提效,后续服务消费方向的机会同样值得关注。
中期维度上,可静待市场买点,择机布局新消费等内需增长点和AI、机器人等科技题材,结合市场状态来看,成长风格占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市场交易热度升温,因此可能还需等待市场情绪回暖和产业更多催化的出现。
兴业证券:聚焦内部确定性
对于资本市场,近期市场动荡中,国内各方积极、及时地应对,为市场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底线。4月18日国常会明确提出“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汇金明确自身“平准基金”定位,监管层、官媒也集中表态呵护。
与此同时,多家央国企集团、上市公司也公告并实施了增持、回购。根据我们的测算,此前4月7-8日,股票型ETF共流入1670亿元,速度超过2024年2月和2015年7月时的规模。上周市场波动中ETF继续大幅流入,其中4月16日净流入约266亿元,4月18日又净流入超100亿元,成为市场重要的支撑力量。
而中长期,当前无论是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潜在增量政策储备,以及市场在心理上做好的准备、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突破对于信心的强化,市场也将更加“以我为主”。
一方面,国内因素仍是决定A股走势的核心矛盾。当下国内正处于内需接力、科技突破的阶段,将成为我们应对外部压力的信心来源。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中国企业积极寻求出口目的地的分散,叠加部分产品在全球出口市场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我国当前面临的出口环境已然不同。
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聚焦内部的确定性,三大主线防守反击:一方面,内需消费等作为中长期促进经济动能切换和短期托底政策的发力结合点,有望成为市场聚焦的方向。另一方面,面对可能持续和反复的全球贸易谈判,短期仍需做好应对不确定性的准备,持仓可阶段性向低波红利、低位绩优等方向倾斜。
浙商证券:逢低配,莫追高
展望后市,大冲击下全新格局,指数区间窄幅震荡,逢低配,莫追高。4月7日的跳空缺口上沿仍是多数宽基指数的压力,而下方支撑也在逐步抬高;“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窄幅震荡”的大格局并未发生变化,但是震荡区间进一步收窄。
行业板块方面,继续建议在考虑择时的前提下关注三大方向:一是大金融红利,含部分中字头;二是军工;三是内需消费。
配置方面,基于“大冲击下全新格局,指数区间窄幅震荡”的判断,建议如果再度出现外部利空打压指数的情形,投资者则应在指数快速下探时果断出手、积极增配;与此同时,如果指数反弹至4月7日跳空缺口上沿,则应该警惕上方成交密集区带来的压力,此时不宜贪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