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大的热点莫过于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不仅吸引科技圈关注,也引起投资圈的围观。
这场半程马拉松全程长约21公里,共有20支机器人赛队参加。最终,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科技的天工Ultra用2小时40分钟率先完赛。
在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们”表现可谓状况百出:有的慢悠悠像“蜗牛散步”,有的需要工程师用绳子牵引,有的在撞线时歪歪扭扭,把人类选手筋疲力尽的状态模仿得惟妙惟肖,还有的“选手”跑着跑着脚下一软,摔倒在地……首次人形机器人集体走出实验室,上演“小意外”,有投资者调侃:“莫不是机器人板块空头组织的比赛?”
不过,更多围观人士给出善意的评价,有评论表示:无需嘲笑,几百年前,火车也曾经跑输过马车。
人形机器人半马引发围观,腿软、摔跤?基金公司解读技术难点
先来说一下这场全球首次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
根据公开报道显示,所谓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要求这些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用两条腿跑完全程。根据赛事要求,如果机器人中途没电了,允许换电池或者整机“接力”,不过每次更换得被罚时10分钟,这就非常考验各个企业团队的策略。
整个比赛,好玩有趣也好笑,多数人形机器人还是没有展示出科幻片里的灵活性,有的跑着跑着“趴窝”了,有的摔了一跤,结果头掉了,身后的工程师赶紧心痛地帮机器人捡回头,选手也只能告别赛场。除了完赛的奖项,赛事方还设置了“最佳步态奖”“最佳耐力奖”等各种花式奖项,鼓励各家参赛选手。
为啥机器人跑起来比人类还容易“腿软”?华夏基金介绍,机器人跑马拉松,最大的难题就是电池,咱们人类跑累了还能咬牙坚持一会儿,机器人要是没电,那可就真的一步都动不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机器人续航能力约在2-6小时,但比赛要求得在3.5小时内跑完,所以中途换电池就成了关键策略。
为何机器人走起来似乎不稳?事实上,保持平衡并不容易,机器人关节处的陀螺仪精度得达到0.01度级,算法每秒要进行300次姿态调整。像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已经能以5m/s的速度冲刺了,但长时间稳定奔跑目前依旧是个大挑战。背后的技术涵盖了谐波减速器、伺服系统这些核心零部件。
此外,华夏基金还在科普文章中介绍,相较来说,实验室里的环境相对简单,户外的马拉松赛道有坡度、弯道,还有可能刮横风,比实验室复杂百倍。这时候像多模态传感器技术、强化学习算法等等就派上用场了,它们能帮助机器人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及时做出应对。
平安基金经理张荫先也围观了这场比赛,他表示,部分机器人出现喷雾降温、行走不稳、意外摔跤,甚至“掉脑袋”等状况。然而这些不完美恰恰印证了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事物的成长空间。毕竟自2022年底特斯拉首次亮相擎天柱原型机至今还不到3年时间,我们应以包容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形机器人这一新物种。
基金公司现场“整活”谁家强?
走在投资最前沿的基金公司没有错过这场比赛。在天工Ultra冲过终点线的时候,有眼尖的观众发现了天工Ultra身穿的赛服上印有“华夏基金”的Logo,着实火了一把。
据了解,华夏基金在现场进行了主题为《走近机器人2.0!钢铁竞速,谁是地表最强“机”》的直播解读,邀请著名体育解说员曲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天丁事业部负责人刘益彰,华夏基金马伟恩等分享赛事看点。
现场“整活”的还有易方达基金、天弘基金等。易方达基金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上海青心意创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支持“逐日行者队”和“青心Ocra队”两大机器人战队参赛,参赛人形机器人身上贴上了易方达的产品名称和代码,以“逐日行者队”为例,这个机器人是个黑白色系的小个子,身高只有1.3米,系着可爱的小丝巾,在参赛之余,这个机器人也引发了不少观众合影。
而天弘基金则设立了小小补给站,为参赛机器人加油之余,展示着旗下ETF产品及代码。
基金经理如何看待机器人板块后市?
在多数基金公司眼里,这场人形机器人半马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更像是一个测试平台。
张荫先认为,此次赛事最大的亮点在于“真实”二字。区别于过往经过精心剪辑的宣传视频所呈现的理想化场景,这次比赛将人形机器人置于完全开放的环境之中,全程无特殊保护措施,实时展现机器人高强度运动下的耐久性与可靠性。这无疑是在全社会的“放大镜”之下,对机器人厂商技术实力的一次公开检验,其真实表现也符合业界预期。
华夏基金也认为,未来机器人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就像极了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前夜。那时候iPhone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但它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方向被资本疯狂押注。现在的机器人领域也是如此,技术虽然还有待打磨,但已经吸引了无数资本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以来,机器人板块回调明显,部分基金最大回撤高达30%,对于机器人板块能否迎来第二波上涨?
张荫先表示,当前板块静态估值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涨幅较大可能会面临调整压力,波动率较大,近期板块已经回调了一定阶段,还会本着“长期成长股”的策略去对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依然希望投资者理性看待人形机器人发展,分批投资,不要高估产业短期的发展速度、但也不要低估长期的迭代能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实践的持续积累,人形机器人必将在未来带来更多惊喜。
去年的主动基金冠军摩根士丹利基金经理雷志勇认为,接下来的投资需要告别春季躁动和去年9-10月份行情中那些纯粹讲故事的公司,在今年必须有业绩或者订单落地才能支撑较高的涨幅。无论是算力板块、应用板块、机器人板块,都要为以基本面为支撑。
而对机器人和应用方向,雷志勇的选择标准有三方面,首先今年的业绩增速比去年高;其次公司战略层面需要拥抱这些风险;第三是有业绩或者订单落地。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配置估值弹性较大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机器人板块属于下行,资金依然在涌入,以最近两周来看,4月7日-18日期间,全市场9只机器人主题ETF中,有8只为资金净流入,其中,华夏基金旗下机器人ETF区间净流入8.64亿元,这只ETF今年规模增幅达到182%,去年底的41.36亿元,增加至最新的116.72亿元。此外,天弘中证机器人ETF近两周净流入5.6亿元。
已发布了今年一季报的基金经理中,亦有不少机器人板块的展望。
长城久鑫的基金经理余欢表示,在今年一季度,他走访调研了多个地方的机器人本体企业和零部件公司。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发现,行业发展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并重点布局机器人领域。同时,我们的制造和供应链优势会让国内企业在机器人行业的量产及降本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余欢表示,他预计今年会是机器人量产元年,很可能会看到一定数量的机器人在工厂落地,开始新的“进化”训练之旅,为未来的进一步放量做准备。他也提及,要想让机器人更加智能,机器人的大脑、小脑、身体、关节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这又给想要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机遇。
中欧信息科技混合基金经理杜厚良给出“三年100倍”的预测,2024-2026年,机器人行业将呈现100倍的增长速度,行业规模从2024年的不到10亿,增长至2026年的接近1000亿。
虽然坚信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远期最大的应用场景,但杜厚良指出,从阶段性来看,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预计将率先实现落地,并为相关公司带来规模化的收入和利润。例如,工厂无人搬运(包括载具和非载具)、高危环境下的巡检、特种及防爆场景下的机器人救援等,类似场景在2025年将迎来大规模爆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