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盒三黄片,现金付18元,刷医保卡却要25元?” 重庆参保人邓女士的购药遭遇,成为近期多地医保购药 “价格双标”现象的缩影。
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下称《通知》),直指部分地区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与非医保患者实行“阴阳价格” 的歧视性定价行为,即完全相同的药品销售给医保患者的价格高于非参保患者,《通知》明确定点药店通过向参保患者高价售药牟利行为涉嫌价格欺诈,且违背了定点药店医保服务协议中“不得对医保参保人员实行不公平、歧视性价格”的管理要求,应予严肃核查处置。
在医保参保人数早已突破13亿的背景下,“阴阳价” 直接影响群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度。《通知》通过构建 “技术监测 + 执法惩戒 + 群众监督” 的立体防控网,剑指医保零售端的 “最后一公里” 漏洞,为医保购药的清朗环境,铺就公平的底色与透明的肌理。
从“明码双价” 到 “隐形套路”
“一开始以为是药店搞活动,后来发现每次用医保都比现金贵。”上述重庆参保人邓女士对媒体表示,店员告诉她说医保要扣手续费,可这差价也太高了。
在某知名连锁药店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一家门店,《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店内所售药品标签上均写有两个价格,一个是零售价,还有一个会员价,后者比前者要便宜一点。对此,店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医保客户购药按照零售价,只有加入店铺会员才可以按照会员价购买。“价格都是系统定好的,她也没法改价。”该店员强调他们是国营药店管理严格,用现金购药并没有其它折扣。
《华夏时报》记者又来到了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小型药店,在询问一盒感冒药价格时,药店经理先问记者刷不刷医保卡,如果不刷医保卡的话,可以按照会员价给折扣优惠。
从各地曝光的案例可见,一些药店的“阴阳价” 已从简单的 “价格双标”,衍生出多种隐蔽操作,背后是成本转嫁监管漏洞等多重因素交织。
最常见的违规操作是“同一药品双价”,即同一时间、同一药店的同一药品,医保支付价明显高于现金价;更隐蔽的是 “规格拆分加价”,将整盒药拆零购买时,医保价比整盒买又贵出一截;还有“捆绑加价”,部分药店要求参保人加入门店会员或者购买指定保健品,才能享受“医保价与自费价持平” 的待遇。
此外,药店价格公示不规范,仅30%左右的药店会同步标注医保价与自费价,参保人难以直观比价。部分药店利用参保人“医保资金非现金” 的认知误区,刻意放大价差牟利,某违规药店负责人在执法询问中承认,“医保客户对价格敏感度低,加价空间更大。”
“我们中小药店资金压力很大,每天只要开门就产生人工、水电等成本,跟医保结算我们耗不起。”一家药房的销售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医保结算回款周期要一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有可能还会更长,药店不仅要先行垫付药品采购资金,还要加上医保系统维护、合规检查等成本能占到药店总运营成本两成以上,而非医保交易成本则相对低得多。
资深医保专家、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原副局长徐毓才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阴阳价”背后是市场(自然交易)形成价格与集采形成价格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作为零售药店为了争取客户,引流,采取他们认为的合理方式,提高竞争能力。
常态化监测治理能否遏制乱象?
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用药是药店“阴阳价”的重灾区,这一乱象不仅加重参保人用药负担,更造成医保基金隐性流失。针对“阴阳价” 乱象,《通知》从技术、执法、服务三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既强化 “刚性约束”,也兼顾药店合理诉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