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披违规,绝味食品(603517.SH)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日涨跌幅限制缩窄至5%。该公司于近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查明其在2017年至2021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多年财报少计营业收入,湖南证监局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罚款850万元。
绝味食品表示,将追溯调整财务报表工作并加强内控整改,当前公司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对于何时“摘帽”,绝味食品在近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称,“待正式处罚决定书满12个月且完成财务重述后,可申请撤销ST”。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漏报收入反映出该公司内控缺失及管理层合规意识薄弱。“ST”标签将导致融资收窄、股价承压及声誉受损。修复信任需立即整改财务核算体系,公开管理层追责结果,引入第三方审计并常态化披露进展。
除合规压力外,绝味食品还面临业绩下滑与门店规模收缩的多重挑战,叠加当前卤制品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绝味食品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5年少计营收超7亿
《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2017年至2021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结合绝味食品同期披露的营业收入数据计算,估算涉事期间合计少计营业收入超7亿元。
绝味食品2017年披露的招股书中《绝味品牌连锁特许加盟合同书》提到,为规范绝味食品品牌的统一形象及服务要求,所有的装修及设施,均由加盟商全权授权绝味食品建议的第三方施工,并自行承担费用。但绝味食品未将该业务纳入核算体系,招股书中亦未披露相关收入。
监管部门认为,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知悉绝味食品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未规范管理该业务,且未将其纳入上市公司经营、核算体系。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安排财务部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未规范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的核算。
詹军豪分析认为,2017年至2021年正值绝味食品的扩张期,此举或是通过隐蔽“资金池”截留加盟装修收益并进行更灵活的利益分配。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律师认为,根据《证券法》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必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装修收入虽非主营业务,但若构成经常性交易且金额重大,依法应纳入营业收入核算。长期漏报此类收入,可能涉及人为调节利润、规避监管指标或美化财报的嫌疑,即便未被认定为财务造假,也已构成“重大遗漏”。该问题持续5年未被纠正,说明其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独立董事、审计机构及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可能未有效发挥。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ST标签可能会使得企业债券发行、银行贷款难度上升,影响扩张资金链;还可能会挫伤消费者与加盟商信心,加剧市场对经营风险的担忧,造成品牌价值贬损。
事实上,绝味食品的信披违规并非首次。2022年至2024年,公司曾因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多次被监管关注。
孙宇昊表示,绝味食品要修复受损的市场信任,一是要全面梳理收入确认政策,聘请独立第三方对历史财务数据进行复核并主动披露更正;二是要强化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部门权限,确保财务、法务与审计的独立性;三是要主动配合监管整改,必要时可引入外部合规顾问,定期发布整改进展报告,以体现整改诚意。
营收、净利双双承压
除信披违规外,绝味食品的经营基本面亦持续承压。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由2022年的66.23亿元微增至2023年的72.61亿元后,于2024年回落至62.57亿元,同比下滑13.84%;净利润波动更为明显,从2022年的2.33亿元升至2023年的3.44亿元后,2024年降至2.27亿元,同比下跌34.04%,由“增收不增利”转向“营收净利双降”的疲软态势。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8.2亿元,同比减少15.57%;净利润1.75亿元,同比下滑40.71%,扣非净利润跌幅达52.6%,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
戴文军曾表示,绝味食品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中国县城都有一家绝味店”。但曾以“万店计划”为目标的绝味食品,门店规模正在收缩。梳理财报信息获悉,公司门店数量从2017年上市时的9053家,一路增长至2023年的15950家。然而自2024年年报起,绝味食品不再公开门店数量。据第三方平台窄门餐眼统计,截至2025年9月,其在营门店数为10725家,较2023年年底减少超5200家,规模收缩明显。
门店大幅减少的背后,是加盟商积极性减弱与单店效益下降的双重压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同负债同比下降9.4%,加盟商管理收入减少20.28%,反映加盟商打款意愿下降。同时,单店月均销售额从高峰期3万余元滑落至约2万元,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为提振销售,公司上半年广告投入同比增加1420万元至9231万元,但销售费用率反而升至10%,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支培元指出,绝味食品的规模收缩与行业环境密切相关。卤制品行业同质化竞争导致单店收入下滑,叠加租金、人力成本上涨,致使部分加盟商主动闭店。
“消费意愿下降、产品性价比不足导致鲜货类收入降幅较大,加之门店密度过高引发内耗,低效门店被加速出清。”詹军豪表示。
面对困境,绝味食品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表示,公司正积极调整门店模型与供应链体系,加强与加盟商沟通,并试点新门店模式,加快产品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对此,餐饮分析师林岳认为:加盟商体系的优化应从追求数量转为聚焦质量,保留盈利能力强的加盟商,孵化新的门店类型,盘活私域和社区的用户资源,同时借助大数据赋能加盟商订货、选址、促销等环节。
詹军豪进一步指出,加盟商体系优化还应重构利益分配机制,将装修等附加业务纳入合规核算;严格加盟商资质审核,落实区域保护政策,以避免内部竞争。
卤味行业集体“踩刹车”
绝味食品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卤味行业增长放缓的集中体现。红餐产业研究院《卤味品类发展报告 2025》显示,2024年国内卤味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速仅3.7%,远低于前几年的双位数增长,标志着行业高速增长阶段已基本结束。
2025年上半年,卤味行业“四巨头”——绝味食品、紫燕食品、周黑鸭和煌上煌的营收均出现下滑,降幅分别为15.57%、11.46%、2.9%和7.19%。与此同时,门店规模也呈现收缩态势,煌上煌门店数量同比减少762家,周黑鸭减少592家。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这一变化是市场饱和、成本上升与消费需求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分析认为:“首先,过去几年的快速扩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其次,消费升级对产品品质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部分企业未能及时跟上;最后,线上渠道与新零售模式的兴起,对传统线下门店形成了冲击。”
值得关注的是,卤味消费正在向平价化转变。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人均消费25元以下的卤味门店占比持续提升,而25至35元及35元以上价位门店占比则呈下降趋势。绝味鸭脖小程序显示,其招牌鸭脖换算后每斤售价达50元,价格竞争力面临挑战。
面对行业变局,周黑鸭曾推出复合调味料与方便速食产品;煌上煌拟斥资 4.95 亿元收购冻干食品公司福建立兴食品,切入健康食品领域;绝味食品则于2024年在长沙门店上线 “绝味奶茶”,并在今年7月开出首家 “绝味 Plus” 门店,增加德式小麦精酿、卤肉饭等产品。在投资层面,绝味食品通过子公司深圳网聚间接投资了幺麻子、千味央厨等多个企业,但2022年至2024年累计投资亏损达3.7亿元,转型效果尚不显著。
对于绝味食品的未来发展,支培元建议:一是推进产品差异化,开发区域特色口味或健康系列产品;二是拓展渠道多元化,加强线上渗透和B端市场开发;三是强化技术赋能,通过数据驱动优化库存管理,试点智能设备降低成本。
在行业整体转型的背景下,绝味食品能否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仍有待市场检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