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场关于锂电产业链的深度变革正在进行。一方面,新能源车、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场景持续释放对新能源的需求,而锂电池作为“新能源的心脏”,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波动、外部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交织,使得行业格局不断演进、加速洗牌。
如何把握时代机遇,甚至引领行业变革?日前,珠海冠宇董事长徐延铭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公司的长期主义战略:“产业发展的动力,不是风口,而是技术;企业生存的关键,不靠侥幸,而靠内功;技术创新的突破,不在实验室,而在客户端。”
市场沉浮,“我自修炼内功”
从20年前的行业“泡沫”,到3年前的公司资金紧张,再到当下的新能源产业格局巨变……自1998年踏入锂电池行业以来,徐延铭已带领公司穿越了数轮周期。
“产业的潮涨潮落是常态。有利润就有蜂拥而入,有波动就有洗牌出局。”徐延铭认为,行业周期并不可怕,关键是在于如何穿越周期。
“不能躲避风浪,而是要修炼深厚的‘内功’。”这是徐延铭给出的答案,也是珠海冠宇27年来的实践。
即便在外部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压力倍增之时,珠海冠宇也拒绝陷入“低质低价”的泥潭,而是持续加码研发,向高技术壁垒领域发起冲锋。2024年,珠海冠宇研发投入14.5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2.64%,同比增长26.82%。
市场沉浮之间,核心技术成为珠海冠宇的“压舱石”。公司高可靠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破解了行业核心难点,为高端应用奠定基石。尤其是在无人机动力电池领域,珠海冠宇以快充快放、高倍率、高能量密度等硬核优势领军市场。特别是助力行业无人机突破150公斤的最大起飞重量,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力引擎。
徐延铭相信,当前锂电池行业正在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机会将进一步向具备高质量产品、强大技术实力及可靠交付能力的企业倾斜。
面向未来,珠海冠宇还在前瞻性地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其全固态锂电池研发取得关键进展,安时级软包电芯完成试制,定向开发的正极材料克容量超270mAh/g,结合金属锂负极后能量密度剑指500Wh/kg,一条通往产业前沿的小试线已悄然运转。
拒绝短视,放眼全球“长跑”
“做电池不能浮躁,要有对电化学的敬畏之心。”谈及研发投入如何快速转变为商业回报,徐延铭说。
作为消费类“小”电池的龙头企业,珠海冠宇在动力“大”电池方面还处于追赶阶段。但徐延铭认为,这是一场求“稳”不求“急”的长跑。
“在做小电池时踩过足够多的‘坑’,才能为做好大电池打下基础。”徐延铭说,锂电池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等特点,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我们所有的技术投入、体系构建,并非只为短期利润,而是为打造一个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电企业。”徐延铭说。
自成立以来,珠海冠宇持续在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高安全电池关键材料及应用技术、高能量密度电池关键材料及应用技术、快充电池关键材料及应用技术等关键方向上进行研发攻关。
截至今年6月末,珠海冠宇拥有已授权有效国内外专利2400余项。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公司与众多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实现科研资源的高效整合。
珠海冠宇的深厚技术底蕴也转化成了今天的出色业绩:消费类电池年产能达数亿只,产品安全运行水平领先行业。
客户“不满”,化作创新锚点
在消费类电池领域,珠海冠宇凭借技术、品牌与客户基础,已形成稳定“护城河”。Techno Systems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珠海冠宇笔记本电脑锂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平板电脑锂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二。
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徐延铭的回答仍然回归“客户”二字。
“如果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仅停留在‘能用’,我们的发展空间就非常有限。但客户对现状总会‘不满’,需求永远在升级,而每一次升级,都是技术创新的窗口。我们要做的,是提前感知客户的‘不满’,并在背后构筑技术能力。”他说。
汽车低压锂电池市场,便是珠海冠宇从客户“不满”中发现的蓝海。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一些客户对还在使用铅酸电池的启停功能产生了“不满”。敏锐观察到这一点后,珠海冠宇成功切入这一赛道。如今,公司用于启停功能的低压锂电池产品已配套多家国内外知名车企,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支点。
当AI眼镜、AI手表、AI玩具等终端兴起后,客户对这些产品传统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又有了“不满”。珠海冠宇再次捕捉到机会,如今已与客户携手,共同研发和定义下一代电池形态。
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生存并壮大?珠海冠宇用27年的实践,展示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不盲目追风口,也不急于争规模,而是以创新为桨、以客户为锚,在长期主义中寻找确定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