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立秋已过,但多个城市仍持续高温,冰品市场热度不减,冰杯品类更是异军突起,一跃成为消费热点,引得众多上市公司竞相布局这一赛道。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冰杯正从“网红爆品”迈向“常规品类”,由初期的尝鲜消费向高频复购转变。上市公司纷纷布局该领域意味着冰杯正从一种“边缘增量”成长为“刚性配置”,具备形成规模产业链的潜力。
冰杯消费热潮持续攀升
记者走进杭州街头的某便利店内看到,店里的冰柜中既有纯透食用冰杯,也有水果风味冰杯,还有咖啡冰杯,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该便利店的售货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今年天气特别热,每天来买冰杯的顾客接连不断,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冰杯产品的补货次数比以往增加了不少,有些时候一天得补两三次货。”
冰杯的热度,也在数据中得到更直观的印证。《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我国冰杯销量已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
外卖平台上的冰杯销量同样亮眼。饿了么联合尼尔森IQ共同发布的《2024夏季即时零售冰品酒饮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大暑前后冰杯外卖量同比增长350%,冰杯搭配啤酒等酒水饮料的外卖量也同比增长约300%。
冰杯畅销背后,是多重消费逻辑的叠加。中关村物联网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分析称,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个性化体验,冰杯能够让他们自由搭配原料自制饮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使消费者对便捷性有了更高要求,冰杯产品方便携带和储存,恰好契合这一需求;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消费者可以自由分享自制饮品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多方企业争相入局
据了解,市面上的冰杯最初主要来自冰力达(广东)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晓德食品有限公司、冰极限(河南)食品有限公司等可食用冰公司。随着该领域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多企业纷纷加入,推动冰杯产品线日益丰富。
饮料巨头率先发力。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上架160克原味冰杯和190克柠檬冰杯,分别定价4.4元和6.6元。今年7月份,其在山姆会员商店推出的高端新品纯透食用冰,规格为2kg售价达22.8元,该产品以千岛湖水源和超低速缓冻为核心卖点,一经推出便在社交平台掀起讨论热潮,多次出现缺货、售罄的情况。
乳业巨头也迅速跟进。今年1月份,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冷饮品牌伊利冰淇淋上新冰工厂冰杯,该产品主打可与多种饮料搭配,实现一杯一调的灵活属性;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则通过旗下品牌“冰+”推出冰杯产品,进一步完善企业在清凉消费场景的产品矩阵。
除食品饮料企业外,商超便利店等零售渠道也积极投身这场冰杯盛宴。盒马早在2021年就首次上线冰杯商品,今年更是在普通冰杯基础上新增咖啡冰杯、柠檬冰杯、乳酸菌冰杯、冷萃龙井茶冰杯等多款新品,持续在口味创新上发力。小象超市则推出多款特调套餐,通过将冰杯与饮料组合搭配,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即饮解决方案。罗森、全家、7-11等连锁便利店也纷纷推出自营冰杯产品,加速布局这一细分市场。
新茶饮品牌同样敏锐捕捉到冰杯商机。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延续去年1元1个冰杯的售卖模式,推出雪王冰杯,大杯售价仅1元,凭借超高性价比吸引大量消费者;古茗控股有限公司于今年5月份推出售价1元的一杯冰水,该产品由水和冰块构成,规格为中杯500ml,经备注可只加冰块不加水,以灵活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对于冰杯行业的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学者、广州壹通数字技术公司首席公关官罗富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冰杯行业的发展将趋于个性化、精细化和品牌化。而各方企业的涌入将加剧冰杯市场竞争,这会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水平,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未来有望形成少数头部品牌引领市场的格局。
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认为,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不同参与主体需采取差异化策略应对。传统制冰企业可聚焦工艺创新与品质管控,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渠道商可深化场景融合,通过创新销售策略打造竞争差异;跨界企业则可借助品牌影响力开发高端冰杯,同时联合科研机构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以此构建自身的产品壁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